岁课的等级分上中下,记录在官员的历子上,也就是其为官的履历档案,期满三年铨选时,就会把过往三年的岁课历子都拿出来综合权衡,最后再给出结果。
不过,一旦发生了岁课考评极为“卓异”,或是有明显不称职的重大过失,也有可能被立刻提拔或是黜落,这是不受三年一轮限制的。
到了徽宗朝,官员坐火箭一般快速升迁,或是得罪了人快速黜落,都已经不足为奇,朝政极为混乱。马屁拍得好的,两年内从小官升入中枢的例子都有。
赵子称的情况,本来也属于入职之前就有功劳,本该高配的。但舍试两优入仕这种方式,注定起点不能高,要服众。因此他这一年做完后,本来就有相当的机会得到升迁。
再把相关祥瑞和劝课农桑、治水营建有功的政绩往上一报,基本是板上钉钉的。
截止到正月底,江南各州府的岁课政绩全都上报了上去、送达了东京的吏部。吏部紧急处置批复,基本上是二月份了。到三月即可把结论重新下发地方。
……
开两朵,各表一枝。
宣和二年的正月,东京汴梁。
刚过完上元佳节、接受完群臣朝贺之后的次日,皇帝赵佶就忍不住又出宫去了艮岳游玩,并且让梁师成安排把李师师找来伴驾同游。
历史上的艮岳,一直要修到宣和四年初才完全竣工,赵佶还会为此写一篇《御制艮岳记》,所以如果没有什么新的施工技术的话,这项工程还能再折腾整整两年。
当然了,中间实际上因为方腊之乱,半停工了一年多——历史上方腊造反后,赵佶为了平息民愤,暂停过一段时间的石纲。没了石纲供应的原材料,艮岳自然修不下去了。最后为了完工,赵佶这昏君在方腊平定后又恢复了石纲,不过那次恢复的时间不算太长,恢复后半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