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所以后周失天命,便是失在他做出那个决策的时候。尤其当年周太祖郭威,何其天下为公?郭威能够不顾自己血缘血脉的断绝,让柴家继子继承天下,只为了尽快一统,百姓少受苦,柴荣为何不能再学其养父的天下为公?
而太祖恰恰与之相反,太祖始终不顾自己血缘亲生血脉的荣辱,一切只着眼于天下百姓尽快结束痛苦。这才是言行如一,始终一致。
或许太祖晚年时,德昭太子也已经稍稍成年,二十余岁,可能有能力继续太祖未竟的事业,但德昭太子毕竟没有经过军中历练,也不知道其军中威望究竟如何,所以太祖不愿为了自己一脉冒这个险。
更有可能,太祖或许觉得只有如此,他到了地下,才有脸去面对周世宗吧。当初陈桥兵变被迫之时,范质问他‘先帝待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如果他不能做到比周世宗更无私,那凭什么周世宗的天下没有传下来,他的天下却传下来了?
太祖必须如此,才能为‘本朝是因为它比大周更以快速一统、让百姓少受苦,所以本朝才应该代周’这一天命还债。太祖子孙不能得到天命德运,就是在为这一切还债。此并非太宗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赵子称这番话,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赵匡胤当年的真实想法。
赵匡胤是怎么想的,已经没人能知道了。
但赵子称本身继承了肉身原主那还算可观的学识,又有了后世历史学研究的积淀,两相结合,这才高屋建瓴、见招拆招地编出了这么一大段道理。回头仔细一看,竟确实能自圆其说。
话说到这个份上,连赵佶都听得瞠目结舌,原来当年太祖皇帝这么安排,还能从这个角度解释?
在北宋一朝,其实跟很多后世看官想象的不一样,赵光义刚刚上位的时候,质疑什么“烛影斧声”的声音根本就微乎其微,当时大家都觉得赵光义就是正常上台的,完全应该的。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