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也有些混乱。
赵子称这番话,作为口号,当然是千对万对,极尽孟子以民为贵、以社稷为贵,然后才是君。这样的论述,宋朝士大夫其实也早有做过类似的,但跟他刚才说的又不完全一样。
远的不说,几十年前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最后就是写到宋代周、陈桥兵变,而后收尾的。
按司马光的论调,赵宋之所以和五代不一样,就是因为“陈桥兵变的改朝换代没有流血”,所以赵匡胤比五代时那些君主都更仁德,更得天命,大宋也因此长久。
司马光也提到后周最后主少国疑,但并没有觉得主少国疑本身就该亡国,该被取代。只是说“取代他的人做到了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是有大德的”。
司马光的旧党学说,在宋徽宗时虽然已经式微,如今的蔡京打的是新党旗号,把王安石吹上了天的。
但司马光的一部分历史见解,尤其是他觉得本朝比五代更正统的原因,宋朝士子还是普遍接受的,朝廷也没不让教,连蔡京也是默许的。
因为也没有更好的学说来解释这一问题了,新党的人在治史这一块,水平确实不如司马光。
陈东等太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学的自然也是司马光的观点,他们懵逼了一会儿后,才梳理清楚赵子称观点和司马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陈东这才反驳道:
“赵兄此言,莫非太过危言耸听了?按赵兄的说法,主少国疑难道就该被取代?那本朝后来立少主的也并非没有,也没见有什么变故,先帝便是……”
陈东因为已经喝多了,刚才这番话他也组织不清楚,是跟身边两个同学一起讨论后才说出来的。那俩同学脑子比他清醒,但胆子不够大,这才没敢亲自辩论这么劲爆的话题。
而陈东也是说到一半,意识到自己过于大胆了,所以说到“先帝”之后就止住了,但言外之意谁都听得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