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丹皮。钱乙一代人杰,将肾气丸去掉了附子、桂枝,成为了六味地黄丸用来补小儿先天之本。”
方剂学老师已经有点惊讶了,这小子有两把刷子呀,是研究生吗?
其他大三的学生心里也在嘀咕,比自己老师讲的都好,这谁呀?
“六味地黄丸六味药三补三泻,可谓是巧夺天工,后来有医家在这基础上加味,加知母、黄柏成为泻肾中相火的知柏地黄丸,加肉桂、附子成为补肾阳的桂附地黄丸,加枸杞、菊花成为补肝肾不足目视不明的杞菊地黄丸.....”
身边的同学本来还觉得李介宾扰乱他们上课,此时听着李介宾侃侃而谈,说的入情入理,瞬间被吸引了,静静的听他讲方。
“那左归丸、右归丸呢?”王映骄情不自禁的问道。
李介宾看了一眼她,继续说道:“明代张景岳酷爱补肾,每每必用熟地,而且挑选肥厚的锦纹大熟地,他说既然温补本已亏虚,还要三泻?所以去掉了茯苓、泽泻、丹皮,又加血肉有情之品,纯补无泻。”
李介宾轻轻松松的就把这一个方子的源流讲的清清楚楚,让一群大三的学生颇为震惊。
有个学长也忍不住问出来了自己的疑问:“那为什么左归补肾阴,右归补肾阳呢?”
严重缺乏常识,看来中医各家学说没学过,这是张景岳的黑话呀。
李介宾不假思索的说:“张景岳的命门学说,命门为水火之宅,左肾属阴,右肾属阳。所以左归补肾阴,右归补肾阳。”
学长一听,恍然大悟,自己琢磨了那么久,没想到李介宾几句话就说明白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