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光线造成物证表面反光,他启用了环形柔光罩,白色的光线均匀地笼罩在现场。随着快门“咔嗒”轻响,第一张概览照被永久定格。他按照顺时针方向,以120度的重叠率连续拍摄,这些照片后期将通过ptgui软件拼接成360度全景图,任何一处角落都不会遗漏。
\n
小孙正在调试farofocus三维激光扫描仪,仪器发出的蓝绿色光束在岩壁上织成细密的网格。“扫描精度设为2毫米,点间距0.5毫米。”他对着对讲机说道,设备内置的slam算法开始实时构建现场三维模型,每秒钟采集200万个点云数据。当扫描仪发出的激光掠过尸体时,小孙特意将扫描密度提升至1毫米,确保死者体表的每一处伤痕都能被精确记录。
\n
“注意拖痕。”小孙突然指着地面。干涸的河道底部覆盖着一层细沙,一道宽约20厘米的不规则痕迹蜿蜒而入。小杨立刻换上紫外线灯,在365nm波长的照射下,原本肉眼难以分辨的纤维残留物显现出微弱的荧光。他迅速切换uv镜,采用长波紫外线摄影技术,调整曝光补偿至+1.5ev,让那些可能来自凶手衣物的纤维在照片中清晰呈现。
\n
在拍摄鞋印时,小杨取出指纹粉,轻轻洒在沙面上。侧光照射下,鞋印边缘的细小颗粒产生漫反射,4.5厘米宽的纹路顿时清晰可辨。他将比例尺和方向标摆放在鞋印旁,分别从正上方、45度角、90度角拍摄三组照片。“这应该是42码的劳保鞋。”小杨一边记录,一边将照片编号为qz-007-01至qz-007-03。
\n
桥洞岩壁上一处疑似喷溅血迹引起了小孙的注意。他架起立体显微镜,目镜中,暗红的痕迹呈现出不规则的溅射形态。“血滴呈卫星状分布,撞击角度约30度。”他使用静电吸附器,将那些可能携带dna信息的细小血珠吸附在透明胶带上,随后放入真空干燥箱。“得尽快做abo血型检测和str分型。”他对小杨说道。
\n
处理尸体时,两人采用分层勘查法。小杨先用软毛刷以15度倾斜角清理衣物表面,从外套领口处收集到三根长度不一的毛发,分别封装进不同的物证袋。当他掀开死者染血的衬衫时,小孙立即启用多波段光源,在死者左锁骨下方照出一处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