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尸体周围三米范围进行环形拍摄。每拍三张就换一次角度,确保光线从不同方向照亮地面的痕迹。“第一张,正北方向,标尺0刻度对齐勒痕起点。”他的声音透过面具传出,带着轻微的喘息。相机快门声在垃圾场的轰鸣中格外清晰,像在给这片狼藉的现场做无声的注脚。
\n
当拍到传送带边缘时,小杨突然叫停:“等一下,把那个油渍拍清楚。”传送带的橡胶表面有块不规则的深色印记,形状像半个鞋底。小孙蹲下身,将比例尺卡在旁边,连续拍了五张不同曝光度的照片:“编号047,疑似油污足迹。”
\n
整个拍照过程持续了两个小时,直到内存卡显示“已满”才停下。小孙揉着发酸的肩膀,看着相机里987张照片,每张都标记着精确的坐标和角度。但翻来覆去查看,除了已知的勒痕和创口,没有任何能直接指向凶手的影像。
\n
小杨拿着金属探测器,从尸体位置开始呈螺旋状向外推进。探测器在废纸堆里发出“滴滴”的轻响,他蹲下拨开层层纸板,发现只是个生锈的易拉罐拉环。“第17个干扰源。”他在笔记本上画个叉,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空旷的分拣区回荡。
\n
小孙则负责检查墙壁和栅栏。他戴着白手套,指尖划过斑驳的墙面,在距地面1.5米处摸到块松动的水泥块。抠下来一看,背面粘着几根灰色纤维,和垃圾里的布料完全不同。“编号048,墙体纤维样本。”他小心翼翼地装进证物袋,心里升起一丝希望,可后来的检测显示只是普通的建筑保温棉。
\n
在清理站的角落,有个被遗忘的工具箱。小杨打开时,铁锈味混着机油味扑面而来。里面的扳手、螺丝刀都蒙着厚厚的灰,唯有一把羊角锤的锤头,边缘似乎比其他工具干净些。“取表面附着物样本。”他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棉签上沾了点黑灰色的粉末,后来证实是长期堆积的灰尘。
\n
传送带的金属支架上积着厚厚的油污,小孙用内窥镜往里探照。镜头里闪过几缕缠绕的线头,颜色和尸体手指缝里的淡金色纤维相似。他费了半小时才用镊子夹出来,共三根,长短不一。“编号049,纤维样本,待比对。”可当这些纤维送去化验,结果显示是常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