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先看三维建模图。”小杨的激光笔在豪瑞大厦天台的虚拟场景中游走,红色光点在通风管道处骤然停顿,“死者坠落点与血迹喷溅轨迹存在30度偏移,说明坠崖前有剧烈拉扯。”他切换到显微照片,岩壁上的抓痕在放大200倍后清晰可见,“这些平行划痕间距8.3毫米,与死者登山扣的金属齿完全吻合,证明其曾试图抓握固定物。”
\n
技术难点在足迹分析环节暴露无遗。“暴雨冲刷导致90%的鞋印模糊,”小杨调出对比图,现存的半个鞋印在网格标尺下显得尤为单薄,“但从仅存的后跟部分,能判断出凶手穿的是42码登山靴,鞋底纹路呈x型锯齿状——这种设计全市仅有三家户外店在售。”他突然将画面切到尸体下方的灌木丛,“最蹊跷的是这片油渍,光谱分析显示含有甲苯和乙二醇,这不是登山装备该有的成分,更像是工业机械用油。”
\n
小周掀开装满打印纸的纸箱,纸张摩擦声在寂静的会议室格外刺耳:“全国失踪人口库筛了三轮,符合年龄、身高、体态的137人中,129人已排除。”他举起一张照片,上面的男子与死者有着相似的下颌轮廓,“这个41岁的户外领队看似吻合,但他的护照显示失踪期间正在尼泊尔登山。”
\n
老周忍不住插话:“那些手写档案呢?2018年之前的记录可能有漏网之鱼。”小周苦笑摇头,调出扫描件:“试过了,手写登记里‘身高约178cm’‘年龄四十上下’这种模糊描述占比63%,根本无法精准匹配。”他突然指向电子表格中一片刺目的红色批注,“更麻烦的是,有23个失踪者家属拒绝提供dna样本,坚称亲人只是外出打工。”
\n
解剖台的场景投影在幕布上,***的声音冷静如机械:“死者右肺的贯通伤是致命伤,刀刃以45度角斜刺入肺动脉,造成瞬间失血性休克。”他调出显微图像,断裂的血管壁在镜头下呈现出锯齿状撕裂,“注意这些灼伤痕迹,凶器表面温度超过200c,说明凶手行凶前可能对刀具进行了加热。”
\n
年龄判定引发了激烈讨论。“耻骨联合面的骨质磨损显示42-45岁,”***举起ct影像,骨盆处的细微增生清晰可见,“但牙髓腔的钙化程度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