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他有一双颜色偏浅、近乎透明的灰蓝色眼睛,这双眼睛能在合宜之时迅速泛起湿润的、饱含同情的微光,但范宁就经常觉得,在某些不经意的瞬间,那层雾气会瞬间消散,露出底下如鹰隼般的、狡诈又不容违抗的冰冷目光。
\n
“在皇帝陛下崇高精神的指引下,范德沙夫拍卖行始终与帝国艺术基金会携手共进”
\n
“多年来,我们以理性的估价收购濒临散佚的文化瑰宝,既是解决了一些朋友们的燃眉之急,又拯救了一批被奢靡拖垮的贵族,当然更重要的,是避免了这些珍宝流落异乡,或被无知者损毁.”
\n
“它们在收藏馆专业的保管与运作下,与那些独具慧眼的收藏家们结缘,于是,艺术的价值就转化为了滋养社会的清泉.”
\n
午间犯困的范宁,这会总算是不用被使唤干活了,坐在一旁休息,并打了个呵欠。
\n
莱里奇的讲话从追忆皇帝,到回顾历程,从一会的活动流程介绍,到号召募捐,充实而富有感染力。
\n
但作为范德沙夫收藏馆的资深技术人员,范宁与其共事三年多的时间,早就发现了一些端倪。
\n
知道这人背地里可能玩的是一些什么门路。
\n
比如范宁在鉴定室分析赠品颜料成分时,就发现基金会所谓宣称“发掘”的鲁本斯真迹画作《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一角,竟然含1704年才意外发明的普鲁士蓝.在协助整理收藏馆拍卖档案时,又发现他们以不合理低价收购的“匿名捐赠“青铜像,似乎是当年一件萨克森选帝侯失窃的国宝
\n
不说文物,再像当下市场反响比较火热的,当代画家文森特的作品。
\n
范宁就有一次无意间目睹,莱里奇在接待买家时,将明明是真迹的四幅文森特“秋千”系列油画标注成“学院派仿品”,然后以不到百分之一的价格,转手卖给了某俄国公爵。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