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永不复现的最后一锤)。
\n
所以卷首语是“先由此物发声,而后一无所响”。
\n
这部作品绝对是马勒交响曲中最为阴暗、最为罪恶的一首,为什么说阴暗,是因为它没有给出路,它只呈现结局,其实马勒前面的作品,不管过程有多苦大仇深,但结尾都是正面的,第二第五是救赎与胜利,第一第三第四是理想化的表达,而这里的最后,是深空中的一片虚无。
\n
为什么又说罪恶,是因为它偏偏在很多段落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动力和积极性——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希望被一次次地、精确地、有计划地证明为徒劳。
\n
英雄受到打击,站起来后胜利,这是贝多芬“第五”;英雄受到打击,然后静默逝世,这是柴可夫斯基“第六”。
\n
而如果是英雄受到打击,站起来继续抗争,再次受到打击,再次站起来抗争......如此一直到最后一次打击再也站不起来,并仔细描绘这其间的详细过程,这是马勒“第六”,人类最深刻的精神创伤莫过于此。
\n
马勒如此,我亦如是,相比一本作品“在前期失败然后切书”,看着它“在失败又继续的过程中一直写至完本”显然具备更强的张力,不管在哪个网文平台,前者的书一定是多数,后者的书一定是少数......马勒让他那时的少数听众花了80分钟迎接最后的失败,我则预计拖着我的少数读者陪我一起花费4年,而且很可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4年,若真能做到如此,谅必作者的创作过程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亦会拥有最阴暗和罪恶的特质。
\n
也算是一种行为艺术吧。
\n
那么讨论进行到这里,就可以很顺畅地递进讨论“悲剧”这个概念了。
\n
如何界定一部剧情类作品(如小说、电影、游戏)有没有悲剧元素?按道理说其实简单,“死了人”,就有悲剧元素,“死了好多人”,那就是悲剧向结局,“本来可以不死的人非要写死”,呃,那说明不仅是悲剧向,作者还很文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