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吴铁城答复表示“满意”,却又以保护侨民为由,要中国军队必须撤出闸北,不待答复便于当晚突袭闸北。
事变之初,驻上海日军有海军陆战队1800余人及武装日侨4000余人、飞机40余架、装甲车数十辆,还有分布在虹口租界和杨树浦,另有海军舰只23艘,游弋在长江口外和黄浦江上,由海军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在1月28日午夜,分三路突袭闸北,攻占天通庵车站和上海火车北站。我国军民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我党当时就组织了工人、学生全力支援这支抗战部队。最后,我军民打退了由横浜路、虬江路、宝山路进攻的日军,29日夺回天通庵车站和上海北站。日军败退租界,通过英、美等国领事出面“调停”,达成停火协议。
但这只是缓兵之计。一方面,日本于29日发表声明威胁中国政府,诬指上海事件是中国排日运动引起的。至2月2日,日军从国内增调航空母舰2艘、各型军舰12艘、陆战队7000人援沪。3日,日军破坏停火协议再向闸北进攻,被守军击退。日本内阁遂增派第3舰队和陆军久留米混成旅援沪,由第3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接替盐泽指挥,结果又被击退,由英、美等国领事再次出面“调停”。以待援兵。中国再次上当,让日军有了增兵的可趁之机。
上海战况于日军不利,日本内阁于2月14日又调陆军第9师参战,改由第9师师长植田谦吉统一指挥。同日,中国政府派请缨抗日的张治中任第5军军长,率所部第87、第88师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增援上海,归第19路军统一指挥,接替从江湾北端经庙行至吴淞西端的防线,为左翼军。第19路军为右翼军,担负江湾、大场以南及上海市区的防御。18日,植田发出最后通牒,要挟中国守军于20日17时前撤退20公里,被蔡廷锴严词拒绝。20日植田令日军全线总攻,采取中央突破,两翼卷击的战法,以第9师主突江湾、庙行结合部,企图北与久留米旅围攻吴淞,南与陆战队合围闸北。守军第19路军与第5军并肩作战,密切配合,利用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及既设工事顽强抗击,并组织战斗力强的部队夹击突入江湾、庙行结合部之敌。经过6昼夜争夺战,日军遭受重创,由全线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再由重点进攻被迫中止进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