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这一条战线却确是有几次战役可圈可点的。一个是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血战,一个就是薛岳指挥的前三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时间起于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结束。其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的三次会战。日军侵占武汉、南昌后,为巩固和扩大其占领区,企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赣北地区。1939年9月,日军调集10万人,分路进占湘北岳阳东南地区、鄂南通城地区、赣北奉新、靖安地区。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6个师约20万人,将进占赣北鄂南之日军阻于献钟、修水地区。进至长沙东北金井、桥头驿一线的日军,遭守军抗击、民众袭扰,加之补给困难,被迫北撤,恢复战前态势。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初,日军调集约12万人,进占岳阳、临湘一带,企图击溃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7万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采取逐次阻击,诱敌至长沙附近捞刀河两岸地区予以围歼的方针,将突入长沙市区和进至株洲之敌全部歼灭并乘胜反击。日军被迫北撤,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史称“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中旬,日军调集约10万人的兵力,分兵两路进攻长沙。薛岳指挥13个师,约17万人兵力,组织防御。爆发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攻击受挫,伤亡严重,撤至新墙河以北地区,由赣北西进的日军也被击退。会战结束。
前两次长沙保卫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则是一场典型的胜仗。
三次长沙会战,都是薛岳指挥的。可以说,薛岳在抗战中军事上的成就与湖南和江西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比如各地除组织游击队、自卫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党主力破坏道路、打击敌人外,还成立了不少临时的担架队、救护队、输送队支援薛岳所部作战。这种局面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两省人民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是薛岳治理措施得力的结果。在担任湖南省主席期间,薛岳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针。所谓“安”,就是安民使人民安居乐业;“便”,即便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