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为向大宋证明「全力西调」的决心。
原陈兵黄河的十五万辽军主力,半数调往西京大同府,沿桑乾河修筑防线,甚至将「铁林军」这一王牌重骑部队部署在应州,明言「为大宋守北门」。
辽国细作每日向汴京递送「苏允军报」,从兴庆府的粮草囤积量到静塞军的训练频次,事无巨细。
某次密报甚至提及「苏允欲徵发河西丁壮二十万」,吓得赵煦连夜召见枢密使议事。
辽军主动焚毁了在河北境内修筑的所有烽燧,改派使者携美酒牛羊,与宋军将领「会猎于白沟河」。
瀛州守将王雨传回的密折中戏称:「辽人昨日射猎,竟将野兔驱入我军营地,似有媚宋之意。」
耶律洪基深谙「师出有名」的重要性,在辽国上下掀起舆论攻势。
他亲率宗室在木叶山祭祖,宣称「联宋伐明,乃太祖耶律阿保机遗志」,甚至杜撰「太宗耶律德光曾言『燕云终当归汉』」的谶语,为割地之举披上「天命」外衣。
辽国史馆加急编纂《讨苏逆檄文》,历数苏允「屠城掠地丶毁佛灭道」之罪,将其比作「新黄巢」。
同时翻刻《大宋仁政录》,在辽国州县学宫强制诵读,营造「辽宋同文同种」的氛围。
当然,在急切的示好之下,辽国亦暗藏机锋。
先是在首批岁币交割时,辽国帐册上赫然写着「燕云赋税折抵三成」。
原来,耶律洪基早将燕云汉人农户编为「二税户」,同时向辽宋双方纳税。
程颐识破此计后,当场撕毁帐册,迫使辽国承诺「燕云税赋全归大宋」,辽使羞愤难当,但当下情形,也只好同意。
而为满足战马「三倍供应量」,辽国大肆掠夺草原部落马匹,克烈部因「献马三千」引发内乱,其首领遣使向苏允求援,竟被耶律洪基派「鹰军」屠帐灭口。
此事被大宋细作探知,程颐在枢密院直言:「辽人驱虎吞狼,终将自噬。」
而当大宋提出「盟约十年」时,辽国却坚持「以讨灭苏允为限」。
萧胡睹在会盟时笑里藏刀:「若苏允早灭,辽宋情谊长存;
若苏允难灭……呵呵,程夫子可知『唇亡齿寒』另有解法?」
这些明争暗斗,皆被程颐密奏赵煦。
然而此时的大宋,正沉浸在「中兴」的狂热中——当第一波燕云流民涌入汴京,高呼「吾皇万岁」时,赵煦已听不见老臣关于「辽国包藏祸心」的谏言。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