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周怀玉等投诚将领麾下一起归降,共有一万馀军队,这些军队也要尽快整编进静塞军中。
这些事情哪一件不比去掠夺权贵的财富重要得多?
而对于权贵来说,文氏是怎麽死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静塞军所用的藉口证明静塞军并无屠戮权贵的想法就行了。
至于文彦博死不死的……嗨,他活着的时候自然是威望高,但已经死了,对于他们这些沦陷在苏叛势力之下的人来说,那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
当然,文彦博的死在汴京城乃至于整个大宋,还是掀起一场巨大无比的波澜的!
或者说,文彦博的死只是表层,而长安城的沦陷才是真正震撼朝野的一个大事件!
那可是长安城啊!
长安城虽然并非朝廷的核心统治区域,其重要性相较于在唐朝等时期有所下降,但并不代表长安城不重要。
相反长安城及其重要。
这里是十三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因此对于朝廷来说,这里是文化传承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象徵。
长安城在,宋朝才可以自豪的说自己承袭汉唐,乃是中华正统,长安城若失,那宋朝便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势力而已!
当然,这种正统名义很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军事上的意义。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险要,四周有山河环绕,是天然的军事防御要塞。
虽然大宋的政治中心在开封,但长安城在西北方向的战略防御上极为重要,是抵御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入侵的重要前沿阵地。
也就是说,长安城在,汴京便有安全感,长安城若失,恐怕大宋朝廷诸公晚上睡觉都觉得不安稳!
更关键的一点是,长安城乃是勾连中原与西北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枢纽,失去长安城,那麽便有失去整个西北的危险了!
长安城沦陷的消息传回汴京的时候,正是大宋朝绍圣元年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的时候,满城已经满是节日的欢庆,到处都有人在传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这些年一直在地方为官,苏允造反之后,苏轼更是被冷藏,已经被贬去岭南了,可好的诗词并不会因为官员自身遭遇,而不能再民间流传。
大宋年轻管家赵煦在听到这首词后,心里终究是觉得很不舒服,不过他可以禁止苏学,因为苏允造反,这种诗词在民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