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家建议,先搁置新政,集中精力应对苏逆,待局势稳定后,再商讨革新之事。」
王岩叟立刻跪地,大声附和:「太后圣明!此时应以大局为重,先解长安之围,再论新政。
若因新政延误战机,陛下将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朝堂上,支持新政和反对新政的两派各执一词,激烈争论,互不相让。
赵煦眉头紧皱,心中暗自思量,高太后和王岩叟等人态度强硬,若就此搁置,自己夺回大权丶拯救大宋的抱负将难以实现。
但若强行推行新政,恐怕会引发朝堂分裂,不利于前线战事!
他毕竟年轻,一时之间竟是露出犹豫之色。
程颐见赵煦面露犹豫之色,心中大急,再次跪地:「陛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苏逆犯境,长安危在旦夕,这绝非仅仅是一场军事危机,更是我大宋政治积弊的总爆发。
如今尸位素餐之人遍布朝堂,致使政令不畅,资源调配处处受阻。
若此时不推行新政,整合各方力量,与苏逆一战?」
他抬起头,眼中淌泪,直视赵煦:「就拿科举改制来说,恩荫子弟充斥朝堂,他们大多尸位素餐,毫无治国理政之能。
而真正有学识丶有谋略的寒门士子,却因出身卑微,报国无门。
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尽是庸碌之辈,又怎能制定出克敌制胜的方略?
重组枢密院,更是迫在眉睫。
如今枢密院被无数无能之辈把持,军事决策迟缓,前线情报传递受阻。
若不换上精通兵法的将领,如何指挥千军万马,击退苏逆?」
程颐越说越激动,站起身来,在朝堂上踱步:「财政大权若集中至三司,便有无数蛀虫借后勤之名,随意操控粮草物资。
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却可能因粮草不济而功亏一篑。
精简官僚体系,不仅能节省财政开支,还能清除尸位素餐之辈,提升行政效率。
唯有如此,朝廷的政令才能畅通无阻,各项资源才能精准调配到前线。」
「军制改革同样刻不容缓!」程颐提高音量,声如洪钟,「『更戍法』导致兵将分离,战时指挥混乱,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推行『营田军制』,让士兵归将领长期统领,战时方能令行禁止……」
程颐再次跪地,恳切地说:「陛下,如今大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推行新政或许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