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摩拳擦掌,枕戈待旦,随时听候经略调遣,若有违令,甘愿军法处置!」
文彦博展开书信,逐字逐句细细研读,脸上不禁浮现出振奋之色。
紧接着,永兴军路都部署的快马也抵达了环庆路军营。
信使呈上的不仅有都部署的亲笔手书,还附带了一份详细的兵力部署图。
手书中言辞恳切:「文潞公亲临西北,实乃西北之幸,大宋之福!
我永兴军路愿以大局为重,全力配合经略行动。
麾下各营兵马,将严守各处关隘要道,一旦叛军有所动作,定当奋勇杀敌,绝不退缩。」
文彦博摊开兵力部署图,目光在各个标记点上仔细审视,微微点头,对永兴军路将领的细致安排颇为赞赏。
后续几日,陆续又有各路偏将的书信送达。
这些书信有的文采斐然,有的言辞质朴,但无一不表达了对文彦博的支持以及平定叛乱的坚定决心。
甚至一名偏将在信中写道:「身为大宋儿郎,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如今叛军肆虐,正是我等报效朝廷之时。愿追随文经略,冲锋陷阵,马革裹尸!」
看着堆满案几的书信,文彦博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是踏实了许多。
文彦博的手指轻轻抚过案几上堆积如山的书信,目光透过营帐的缝隙,投向远方。
窗外,夜幕已然深沉,星河在广袤的苍穹中闪烁,恰似他此刻波澜起伏的内心。
此番奔赴西北,在他心中,无异于一场惊心动魄的豪赌,赌上的,是他一生的清誉与文氏家族的兴衰存亡。
回顾往昔,他凭藉卓越的智谋与勇气,在朝堂与战场间纵横捭阖,留下了无数令人瞩目的功绩。
从平定贝州王则之乱开始,他的名字便与大宋的安危紧密相连。
历经仁宗丶英宗丶神宗丶哲宗四朝,他见证了大宋的辉煌与衰落,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无上的威望。
本已到了功成名就丶安享晚年的年纪,只需静候盖棺定论,便能名垂青史。
然而,苏允的崛起,彻底打破了他平静的晚年设想。
身为大宋的臣子,他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心中的家国情怀与忠诚担当,让他无法退缩。
如今朝堂之上,帝后相争,党争不断,政令难以统一;
民间百姓,在繁重的赋税与频繁的战乱中苦苦挣扎,民生凋敝。
苏允的叛军在西北凶焰滔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