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南京地处险境,是以不得为之。”
“甚好。我就去那吧!”杨庸打着哈哈,由着他们弄吧。反正一时半会也走不了,不如先安顿下来再说。耶律大石早就将一应礼仪准备妥当,鸾帐车驾无所不有,随从三百军士尽是南京军中精锐,只等杨庸等入了那行宫,便里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
杨庸回头看了一眼戒备森严的宫门,装作若无其事地在行宫中徜徉。行宫的中轴线上三殿并立,分别是前殿“紫宸殿”、正殿“大庆殿”、后殿“文德殿”,三殿左右,又各列“群英殿”、“垂拱殿”、“枢密阁”、“尚书阁”、“文渊阁”。穿过宫殿林立的前宫,回廊转阁,便是**所在。无论威严的前宫,还是亭台楼阁四立的**,建筑方式和布局大多仿照大宋宫廷的布置。说是行宫,其实比之大辽的皇宫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辽人对行宫其实并不热衷,大辽皇帝无论出巡,或是打仗,所居之处,多数都是搭的帐篷,也就是“以行营为宫”,谓之“翰鲁朵”。翰鲁朵早期只是一种军制,到后期才变成了皇帝行营的称呼。像南京行宫这类庞大的建筑群,五京之中却是不多见的。
尽管宫内并未居住皇室,但因为身份的原因,耶律大石反倒轻易进不得行宫,陪同的是个汉人,官拜南京道台,名叫朱珪,此刻引着杨庸一路到了**的一座殿前,便满脸堆笑,道:“殿下,您的寝殿便在这长阳宫。”
杨庸背手而立,漫不经心地道:“偌大一座宫殿,就住我一人么?”
朱珪垂首言道:“殿下乃万金之躯,只有行宫方才配得殿下的身份!”
“说得好!”杨庸从钱袋里摸出一把宋钱,大方道:“赏了!”那朱珪面色尴尬,又不敢不接,只得称谢。留下了百余军士,拜了杨庸,便要回去复命。哪知杨庸把他喊住,嬉笑问道:“为何不见有使女侍奉?”
朱珪哪是善人,看杨庸身边跟着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