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梁细妹带着其他小孩向所有人一鞠躬,然后依次走了下去。
\n
张潮目送他们离开,才转头道:“好了,现在是媒体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问。”
\n
顾琳几乎是第一时间把身子伸展起来,手举得高高的,就像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张潮也注意到了她,便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了她。
\n
顾琳欣喜若狂,但想起师父的告诫,又强压住内心的激动,用尽量冷静的话语问道:“张潮老师,我是《京华时报》的记者顾琳,我想问的是——《原乡》将科幻与乡土主题结合,这种反差令人耳目一新。
\n
请问您是如何想到用科幻去解构「故乡」这一传统命题的?”
\n
这个问题很常规,张潮轻松地道:“在我的概念里「故乡」不是凝固的地理坐标,而是是流动的、动态的精神世界,就像什雷村的孩子和燕京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两者看似遥远,实则都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对根源的坚守。
\n
科幻的‘未来性’恰恰能放大这种时空交错的矛盾感,让读者看到福海的移民如何在记忆的裂变中重构精神原乡的过程。”
\n
顾琳还想再问,却被杨卫华拽了一下,只好意犹未尽地坐了下来。
\n
杨卫华指了指其他虎视眈眈的记者,笑道:“你再问,也不怕别人吃了你?”
\n
顾琳这时候才有些心虚地问道:“师父,我刚刚的问题,问得合格吗?”
\n
杨卫华不置可否,而是道:“你仔细听别人怎么问的。”
\n
这时另外一个记者的提问已经进入正题了:“……这次你没有采取常规的新书发布流程,坚持让这些贵州山区的孩子成为发布会主角,是否在刻意制造‘苦难营销’?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