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气氛都有了些变化,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女作家,几乎都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自豪感和警惕心。
\n
尤其是她们都作可爱、精致的打扮,年龄也都只有20岁多些,中国的女作家们在打扮上不免被压了一头。
\n
而无论中日,男作家们则都有些“吃醋”,毕竟几位女士似乎对不在场的张潮更兴趣这点,激发了男性内心的竞争意识。
\n
熟悉文学史掌故的都知道——大型的座谈会和采风活动,荷尔蒙指数也是偏高的。
\n
80年代初的一场文学研讨会就曾经有几位男作家因为争风吃醋而在火车站大打出手,最后通通被经验丰富的张贤亮扭倒在地,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和众人心中的白月光登上了列车……
\n
张潮在电视访谈里对着大江健三郎提出的「不在场主义」,也一度成为讨论的焦点,获得过新潮社新人奖、三岛由纪夫奖的中村文则就问道:“中国的年轻作家都像张潮桑这么有野心吗?
\n
能提出自己的理论,真是不得了的勇气呢!”
\n
这更是让现场的其他青年作家感到尴尬不已,张潮虽然「不在场」,但现场似乎有一双无形的眼睛,正笑眯眯地看着话题都围绕着他展开。
\n
这种情况下,现场唯一还能保持平常心的恐怕只有马伯慵、双学涛两人了,毕竟和张潮接触得够多,还不至于被光环迷晕了眼。
\n
双学涛就很直接地道:“「不在场主义」是张潮个人的文学见解,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喜欢把自己浸泡在蓝本里,体验到足够多强烈的情绪,才能形成足够强烈的写作冲动。
\n
写本质上是创造出一个世界上并没有的东西,只要这个虚构的核心足够强大,那么无论「在场」还是「不在场」,都足以让文本具有强大的洞察力。
\n
「不在场主义」终究是一家之见,不是创作的圭臬!”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