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表明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想要跟辽国进行深度的绑定。
关键,李乾顺让他的弟弟李察哥大肆练兵,准备找机会夺回横山地区丶夺取陇右都护府。
赵俣君臣深切地知道,西夏在暗中厉兵秣马,若是给了西夏太多的和平时间,绝不利于赵宋王朝的边防,更别提收复西夏了,只有趁着两国局势紧张,先一步引发战火,才能早日击破西夏,防患于未然。
不久之后,章惇传信给王厚,要求他马上想办法,招降西夏国中的三朝宿将丶统帅卓罗监军的仁多保忠。
这仁多保忠早在宋军攻取天都山之际,就有意投降。
可王厚却认为,仁多保忠本人虽有意投降,但他的下属大多敌对赵宋王朝,只劝降他一个光杆司令,也没什麽用,此举不仅过于冒险,还得不偿失。
不想,章惇却不为所动,反而更加急切地责备王厚,催促他行事。
无奈之下,王厚只能派遣使者前往西夏游说仁多保忠。
结果,使者路走到一半,即被严密守卫的夏军给捉了。
赵宋王朝游说仁多保忠投宋一事自然被李乾顺君臣所知。
如此一来,仁多保忠即使不为李乾顺所杀,也很难再受李乾顺重用了。
却不想,章惇依旧让王厚派人去劝降,甚至还让王厚不惜多花钱帛,也要笼络住仁多保忠。
结果显而易见。
仁多保忠全程都只在家里闭门思过,不理朝政,都被赵宋王朝接二连三丶明目张胆地拉拢,整成了个西夏国中最大号的亲宋份子。
事到如今,这谁还能看不出来,赵宋王朝这就是故意的。赵俣君臣压根儿就没考虑过劝降仁多保忠,也可以说,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仁多保忠投降与否,他们要的无非是两点:
第一点,激怒李乾顺,逼迫西夏先对赵宋王朝开战;
第二点,不管能不能招降到仁多保忠,总之先废掉西夏国中的一员能征善战的老将。
这就是赵俣君臣的一个阳谋,烦请李乾顺君臣查收。
需要说明的是,此计不是章惇献的,也不是曾布献的,而是蔡京献的。
不得不说,蔡京的精力是真旺盛啊。赵宋王朝的经济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进展飞快,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蔡京竟然还有精力关注战事,同时,蔡京还一直盯着赵挺之搞的钱法改革。
毫不夸张地说,但凡哪里有问题,蔡京绝对会在第一时间给这些人上眼药。
见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