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谋划,并亲笔写下大字「随龙人,三班借职邓铎」,笃定的模样似乎完全不怕证据会流出一般。
而那段时间,朱太妃丶赵似母子确实对赵俣有威胁。赵煦刚继位时,便是朱太妃派遣官宦蓝从熙去联络的章惇,对章惇拜相出力甚多,这使得章惇有可能被他们母子所拉拢;最关键的是,统领禁中御前亲军的大宦官梁从政也早早地就投靠了他们母子。
而赵俣那时有什麽?向太后不是赵俣亲妈,朝中一众宰执没一个是赵俣的亲信,兵权就更别说了。
还有一直按兵不动的赵佶也是潜在的危险。
谁敢保证,那时孤立无援的赵俣,就一定不会被换掉?
所以,那段时间,赵俣紧紧抓住向太后,并按照向太后的意思,将被新党赶走的旧党和谏官全都召回朝。
而在一众旧党和谏官被召回来了之后,赵俣克己复礼,虚怀纳谏,仁厚开明,给他们一种自己有可能会成为宋仁宗的假象。
同时,赵俣利用做皇帝有制度优势,来拉拢对自己很有好感的章惇丶曾布丶蔡卞,并暗示他们,自己会继承赵煦的变法改革。
赵俣就这麽在短时间内同时抓住了向太后丶新党和旧党这三大王牌,借着他们的力量,接管了皇城司,并把自己的亲卫,换成了童贯丶王禀丶何灌等人,同时把自己的便宜老丈人名将郭成提拔为太尉掌管禁军,抗衡梁从政。
后来,赵俣利用新旧两党的党争,一点一点拿回来了自己的皇权,逐渐掌握了主动。
老实说,这主要也得益于,与高滔滔不同,向太后虽然有复兴旧党的意愿,也不喜欢新党,但向太后十分清楚赵宋王朝要想继存下去,离不开变法改革,而旧党根本就不会变法改革,要想变法改革,就只能靠新党,因此,在赵俣有意保章惇等新党的情况下,向太后选择了退让,并没有清算新党,而是希望能调和新党与旧党之间的矛盾。
那段时间,向太后亲自下过懿旨,表明:「熙宁丶元丰丶元佑丶绍圣,但是者则用,非者则不用,更不必分别此时彼时。」
对于宋神宗搞的变法,向太后也强调:「岂可专欲毁废?」丶「神宗圣明,岂近世人主可比,只是晚年不免错用人,以致天下议论。」
向太后有称赞有批评,总之全是情绪平和不走极端。
这麽一看,向太后比高滔滔那个脑残不知高明了多少。
如今,经过小半年的博弈,随着赵俣展示出来了自己能胜任皇帝的一面,随着章惇彻底倒向赵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