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安置余官员,从宋真宗时起又设「提举宫观」等虚职,当时此类闲官就已经占官员总数的百分之十。
这些积累下来,到了宋真宗时期,赵宋王朝的官员就达到了一万两千多人。
到了宋仁宗时期,又翻了近一倍,赵宋王朝的官员高达两万一千多人。
宋神宗时期,进一步达到了两万四千多人。
而到了现在,由于党争等因素,官员已经快四万了。
新旧党争中,每一方上台都大规模清洗异己丶安插亲信。例如:新党执政时,旧党官员被贬或闲置,但保留俸禄。
现如今,赵宋王朝官员的俸禄占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赵宋王朝收上来多少税收,能扛得住这个财政黑洞的消耗?
为弥补财政缺口,之前朝廷只能加重赋税(如「方田均税法」被扭曲为敛财工具),激化社会矛盾。
更让人无语的是,官员的数量翻了几十倍,工作效率反而变得更低下了。
现在是,官员实际职务(差遣)与本官品级脱节,形成「有官无权」或「有权无官」的怪象。
这导致官员互相推丶因循守旧,没有多少人干正事。
苏轼给赵侯上的奏章中就严厉批评这种现象,称之:「今之官吏,不敢行一事....」
还有就是,寒门士子通过科举入仕的机会被挤压,大量有才之士因党争或荫补制度无法普升,寒门士子入仕受阻,「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的科举理想破灭,而荫补官员占据高位,形成「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虚假繁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已经不是短时间就能彻底解决掉的问题了。
但有一桩好处就是,赵侯不怕收拾这些贪官收拾得太狠了,就无人可用。
这麽说吧,就赵宋王朝现有的官员,都够把那些贪官换几百遍了。
而且,赵宋王朝还在搞科举取仕,荫补制度也还在大行其道,另外赵宋王朝还有太学,大量的太学生在那排队等着当官。
在这种情况下,赵侯支持治理贪腐,不仅不会有人阻止,那些等着拿到实权一展其政治抱负的官员,更是恨不得举双手双脚赞成。
所以,赵候大手一挥,继续·
得了赵侯的圣旨,新党人土那是撸起袖子大干特干。
不过,有一点赵侯卡得很死,那就是空出来的这些岗位,赵侯可没有给谁谁谁的亲信,而是给了赵侯和张纯挑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