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了她最得意之处:「我还在装置顶部加装木雕风车,水流驱动风车旋转时,带动木人敲锣,提醒农民水位变化,兼具实用与娱乐,棒不棒?」
四女不约而同地在心中吐槽:「好像就这部分最没用。」
麻晓娇继续介绍:「按照我的计算,用了木牛流马灌溉车,至少能节省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灌溉人力,还能提升稻米的产量,而且我的齿轮传动技术,还能启发民间机械改良,推动手工业进步。」
麻晓娇又带四女看了不少研发,这些东西,有的有用,有的只是好玩,有的乾脆就是无用发明。
不久之后,麻晓娇带着四女来到一座纺织机前,介绍道:「这是脚踏式多综多蹑织布机……」
这个时代主流衣料仍为丝丶麻,南方有少量木棉,但纤维短且难纺织。
棉花(也就是草棉)尚未大规模传入中原,不过西北地区已经有人开始种植了。
最⊥新⊥小⊥说⊥在⊥⊥⊥首⊥发!
赵俣知道此事,所以,他已经悬赏,让人去找草棉了。
其实这个时代早就有纺织机了,也就是「传统斜织机」和「提花机」。
前者,已经普遍使用,但需两人配合(一人提综丶一人投梭),效率较低。
后者,复杂丝绸织造使用,但依赖人工记忆纹样,操作繁琐。
这两种纺织机,纺织耗时费力,纺织出来的衣物也粗糙。
而且,若是赵俣推广棉花成功,缺乏适配的高效纺织工具。
麻晓娇增加了踏板数量,通过连杆控制综片升降,使这种新型纺织机单人就可操作了,而且这种新型纺织机采用竹木齿轮传动,提升综片切换速度。
粗略估算一下,麻晓娇改良的纺织机,效率能提升两到三倍,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还为后续棉纺织技术爆发奠定了基础。
另外,麻晓娇还在模块化纺纱车,以及研发水力驱动捻线机。
总之,照麻晓娇说,只要赵俣那边,能让人大量种植棉花,她就能给赵俣提供技术支持,使北宋提前百年进入「棉布时代」,改变「衣麻」的民生状态。
而且,优质布料产量增加,还可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丝绸丶棉布出口,朝廷也可以通过「织机税」或专营权获得新财源。
关键,这可以让女人更加容易参与纺织生产,还能降低衣物成本,使平民御寒能力增强,间接提升人口抗灾能力。
当然,想要做到这种程度并不容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