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名师指点,单靠自己咬文嚼字的领悟,速度上想快也快不起来。
“难为你了!”孟岚山一点都不意外,反而一笑道:“童生科和秀才科,从总体上来说是重诗赋而轻经义;然而到了后面的举人科、贡士科以及进士科就反过来了,也就是重经义而轻诗赋,所以你读起来才会觉得吃力。”
原来如此!
通俗一点来说,前者考得是死记硬背,而后者却是理解能力。
这种转化需要足够的学识才能做到不吃力。
而四书依旧是重点!
曾有一句名言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前还觉得这说法有点夸张,现在来看,还是很有依据的。
学问越是往深处探究,越是觉得自己肤浅。
这就是经义。
孟岚山又叮嘱道:“你要记得,多读,多思,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所沉淀。”
“是!学生记下了。”
随后,孟岚山又专门考了他一些题目,齐誉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对的地方,老先生明确指出,错误的地方则是纠正,齐誉也受益良多。
“对了,院试的主考官换了,已经不再是赵知府了。”孟岚山提醒说。
齐誉一怔:“这是为何?”
“永川府逢了蝗灾,紧接着又有拜帝教的乱党作祟,可谓是多事之秋。今上有旨,命他北上面圣,为此事做出自辩。”孟岚山叹道。
“这是一个天灾和一个人祸,算不得是他的错呀!”齐誉道。
孟岚山淡然一笑:“他已经很幸运了,大理寺方面并没有为难他,预后……可能还算不错。”
莫非,是老先生的儿子在暗中相帮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孟赵两家的私交应该还算不错。
齐誉想了想,道:“赵大人这一走,永川府岂不是失去了决断者?”
“哈哈,知府走了不是还有同知吗?一个地方少了谁都行,永川府依旧还是永川府。”孟岚山顿了顿,又道:“对了,那个庾海有些本事,我估计,以后他会爬上来的,说不定日后他还会感谢你。”
“感谢我?”齐誉奇道。
“不错!他用无中生有之计,巧妙地化解了粮荒,确实是个会动脑筋的官。后来,他又通过一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