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这时,王抱朴脚步匆匆地走进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先生,又有好消息!
近日前来投奔的苏学会学子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百人抵达延安府周边,正陆续赶来。”
苏允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皆是邸报之功啊。
如今我们的邸报已如星火燎原,铺遍各个州县,将苏学的理念、延安府的变革传播开来,才引得众多学子心向往之。”
王抱朴连连点头:“是啊,先生。这些学子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对苏学充满热忱,不少人还带来了当地的消息与见解,这对我们快速消化延安府,稳固根基大有益处。”
苏允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要抓住这大好时机,不仅要让这些投奔而来的学子有用武之地,更要加大在延安府本地培养人才的力度,尤其是寒门子弟。
他们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若能接受苏学教育,日后定能成为我们振兴延安府、乃至改变大宋格局的中坚力量。”
王抱朴目光坚定:“先生所言极是。我们可在现有学堂的基础上,增设更多的学舍,扩大招生规模。
同时,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老师,专门负责教导寒门子弟,因材施教,挖掘他们的潜力。”
苏允接着说道:“另外,对于新来投奔的学子,要妥善安置。
先安排他们深入了解延安府的现状与发展规划,再根据各自的专长,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实习锻炼。
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将苏学理论与实际事务相结合。”
王抱朴迅速拿出纸笔,将苏允的指示一一记录下来:“学生明白,定会将此事安排妥当。
还有,先生,我们是否要设立一些奖励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