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地位超然,可直接影响皇帝决策,甚至左右宰辅任免。
例如钱惟演等翰林学士曾通过密谋左右宰相人选,成为皇权制衡外朝的重要工具。
翰林学士院独立于外朝官僚体系,常以“锁院”方式秘密起草诏书,权势在文官体系中仅次于宰辅,且因接近皇权而拥有隐性影响力。
当然,苏允这个翰林学士因为不太受当权者高太后重视而权力不显,但这个只有核心圈的人才会知道,又岂是梅埛有资格知道的。
而在梅埛看来,一个官员同时担任枢密副使与翰林学士,则兼具军事决策中枢与内廷机要双重职权。
而这种组合罕见但极具威慑力!
一方面通过枢密院参与国家最高军事部署,另一方面通过翰林学士身份直接影响诏令制定与人事安排。
可以说,苏允的权势可能已经超越普通宰辅,接近宰相兼枢密使的顶级配置。
在大宋政治传统里面,能够被这么授官的人,基本上都是皇帝眼前的大红人,是皇帝用来执掌朝政的心腹,真正论其权势,实际排名可进入中枢前三位,仅次于宰相与枢密使!
而且再往深里想一想,大宋的政治传统里有“文武分权”“内外相制”的常规框架。
但苏允在担任枢密副使这个军政要职的时候,还担任了可以制衡宰执的翰林学士,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苏允已经突破了“文武分权”“内外相制”的常规框架啊!
当二者职权集中于一人时,其地位可突破宋代,形成类似“副相+军事副统帅+皇帝机要秘书”的三重权威,实际权势排名可能超越单独任职的宰辅,仅次于皇帝与宰相!
嘿嘿,面对当朝前几的权势人物专门派来的手下,梅埛这个有点父荫的地方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