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苏允摇了摇头。
苏轼也没有再去测试苏允的学业如何了,一个小孩五岁便失了祜恃,能够活着、且知感恩,还不作奸犯科沦于下流,这已经是极大地幸运了,若还要求他学业精湛什么的,那也太苛求了。
苏轼安慰苏允道:“以后好好跟叔父读书,才十五岁的年纪,一切都来得及。”
苏允点点头道:“允只愿读书明理,却是不愿意科考,还请叔父知悉。”
苏轼惊讶道:“这是为何,天下读书人无不以科考为愿,以中举为荣,你为何不愿意科考?”
苏允笑道:“侄儿生性懒散且鲁钝,自知没有那个才能中举,因此读书亦是为了明理而已,真要让侄儿去科举,那真是为难侄儿了。
而且,侄儿也并不想当官,一旦当官,时间便全然不是自己的了,想要游山玩水,到处去看看都不可得,反而失去了自由,我不愿矣。”
若是以前的苏轼听到苏允这番言论,定要劝诫甚至训斥一番。
但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此时正是最为情绪低落沮丧,对于仕途亦是有畏难情绪之时。
闻听此言,反而觉得苏允的想法十分通透,顿时赞道:“若是当年我有你这般想法,不走仕途,那我今日也不会是这般,唉。
好好,你不愿意科考便不科考,但读书可以明理,却是不可不读,一辈子总不能如鸡豚一般浑浑噩噩。”
苏允闻言喜道:“谢谢叔父体谅。”
第二日,那祝阿大与田阿三便来催行,他们是有任务的,必须在几日之内,将苏轼押至黄州,否则他们便要被判为失职。只是他们畏惧苏允,在苏轼门外徘徊了好久,直到苏允过来。
苏允看到他们,脸色便是一沉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