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上空、太平洋上空没有所谓哪里能去,哪里不能去。
寇可往,吾亦可往。
“周总,统计数据出来了,您看一下。”
厂房内,周瑞拿到了新鲜出炉资料,端坐在方形塔台之上,耐心翻看。
经过三次试飞,三种不同技术路线的刑天均得到了一定验证,统计出了许多东西。
一号机中正平和,达到了最初设计的全部指标。
二号机“六爻隐身”更具性价比,但“六爻隐身”出现时间太短,比起四象隐身,尚有一些不确定性,配套的设备属于太一天工的自研试制。
三号机具备电磁弹射,在“刑架”的辅助下,发射最为迅速,燃料最为节省,但整体成本上升了15%左右,主要来于刑架的建造成本和对起落架的改进。
对了,还有最重要的成本问题。
作为定义为“昂贵消耗品”的无人战机,首次试飞表现出的“灵性炫技”式操控,并不是其真实水平,而是小花洒的水平。
同时载弹量很低,正常情况下,还是靠着数量和技术代差打压制,这样的话成本就尤其重要。
排除掉样机的研发费用,经过测算建造一架“刑天”,成本大概在1.2亿左右。
如果算上刑架电磁弹射模式,则会接近1.4亿。
比起歼20的近8亿单价,要便宜了许多,但依旧没有达到周瑞认为的最理想状态。
他希望能把成本,压制在一亿以下,哪怕阉割一定的性能。
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比如产业规模化、工艺优化、生产自动化等。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