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诗稿,放入三个檀木托盘,一刻梅花,一刻牡丹,一刻菊花,以示区分。
最后这三个托盘又被送到贾琮书案上,由他统一分册抄录,文会结束后,这些文稿都会编印成册,在神都乃至大周士林流传。
原先贾琮手头拮据,每天写上五张粗宣已算奢侈,后来探春和嘉顺亲王都送来大量笔墨,他自己手头又挣了些银子。
练字也不用紧巴,每天除了研读四书,天亮早起便练上十张宣纸,睡前再练上五张,每一字都全身灌注,细心揣摩。
算是过足了练字的瘾头,短短一個月时间,身体的肌肉记忆渐渐形成,原先对这身体尚存的一丝凝滞,也已无影无踪。
此刻他悬腕静气,下笔如飞,每一会儿就抄写出一叠诗稿,笔下书法古拙妍丽中已透出一丝老辣。
不远处的吴进荣撇了眼凝神写字的贾琮,眼中却闪过一丝鄙夷。
这次被邀请的翰林院进士,都是读书人中的翘楚,为防遗珠,每位翰林进士都能引荐一人参加文会。
这些翰林院进士眼睛都在头顶上,他们引荐之人是否有真材实料,代表的就是他们的眼光和体面。
所以根本不用担心,这些人会带一些无才的亲友来滥竽充数。
个别人身边找不出有才华的人物,宁可放弃这个引荐名额,也不愿随便推荐坏了自家名头。
吴进荣带来的是他的表弟邱暄复,他这表弟虽不是进士,却是个举人,颇有才情,在神京读书人圈子中有些名气。
也是凑巧,贾琮自小拘在东路院长大,外府之人极少有认得他的,这邱暄复却是极少人中的一个,其中还有段缘故。
邱暄复的长辈,和外府贾璜的长辈是亲故,两家常年都有走动,邱暄复也因此识得贾璜邻家一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