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他的面说,但那些人明面上待他也多有轻视,对他下达的军令也时有质疑……
他此次去信催促佘奎前来商议战事,对方却道,婚期就在两月之后,要准备的事项颇多,一时抽身不得,战事上全由他做主即可,并邀请他到时回黔中吃一杯喜酒。
这般态度让李琮大为恼火,可难道他要向父王去信告状不成?那样只会让父王觉得他无能罢了!
他本以为肖旻在岭南支撑不了多久,却不料对方占下的那数州,如今已然悉数归心于肖旻,竟解决了肖旻大军在岭南的粮草供应问题。
佘奎曾与李琮说,不必太过焦心与肖旻的战事,王爷前方一切顺畅,届时入主京师,肖旻大军自然人心涣散,传檄即定之……言辞间在教李琮这个年轻人要懂得纵观大局,要沉得住气。
但李琮全然听不进去,这是佘奎的立场,不是他的……若要等到父王顺利收回京师后,才能顺带解决此处的麻烦,那他的用处又在哪里?到时无功可述,他又将是何处境?
李琮不甘心,又召来众部将议事。
但那些部将们和佘奎的态度有相通之处——他们并非不知轻重缓急,相反,作为军中的老油条们,他们很懂得权衡一场战事的利弊。
通过这段时日的交手,可知肖旻不是个好对付的角色,一块难啃的骨头,与其在不恰当的时机去生啃,崩坏自己的牙,哪里比得上等前方大局定下之后,再以最小的代价去将这骨头拾回来?
在此之前,他们只需盯紧了肖旻大军,不让他们捅出篓子即可。
他们的态度很明确,仗是要打的,但头破血流的拼死打法儿,却是不必要。
这也是佘奎的意思,他如今正在专心准备和长孙家的亲事——
这桩亲事,让佘奎甚感欣喜,他已年近四十,发妻于数年前亡故,而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