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背后又有着庞大的文士关系网,有他们在,被范阳军践踏过的河北道诸州便有快速重建秩序的希望。
各大士族子弟,自幼学的便是为官治世之道,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优势。
纵然士族秩序倾覆,但短短数年间,他们与大多寒门子弟之间的差距却不可能被迅速拉平,大规模文事学政的更迭需要时间来完成追赶。
常岁宁先前决定与崔璟一同保下荥阳郑氏族人,让他们免去被屠,便是忧虑于河洛文化会就此出现断层乃至倒退,那将是大盛与天下之失。
而昔日投石入水之举,似乎在今日出现了回响,荥阳郑氏有一部分处境艰难的族人,于一月前来信太原,言语间有投奔求助之意。
崔琅等人很快敲定了族人的分配事宜,一封封传往各处的书信也先后送出了太原。
那些书信或是邀请,或是游说,大多是崔琅亲笔,他以“太原崔氏”家主之名,及三寸不烂之舌,在信上大肆吹捧自家师父常节使,不遗余力地网罗人才。
此时,常岁宁已经动身离开了太原府,西行而去。
魏叔易一行钦差,护送着朔方节度使的灵柩,历经一路磨难,终于抵达了关内道。
出京时千名禁军,至此仅余五百,折损足足过半。
一路所见所历,让余下的人无不感到悲凄,但他们同时清楚,入了关内道,才是真正危险的开始。
他们将要直面的,是善战凶悍而对朝廷充满了怨愤的朔方军。
关内道节度使的治所在灵州,这里有着远高于别处的城墙防线,蜿蜒百余里,隔绝着风沙,也守护着关内百姓。
风雪中,清瘦许多的魏叔易自马车中走下,遥遥看向那绵延不绝的城墙,再回头看一眼朔方节度使的灵柩,眼底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