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讲究非常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大概就是提防与效率的结合。
大周如此之大,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套符合环境的规则,不懂得实际道理的人,犹如读书读傻了的老夫子,只会按照书中教的来应套。
这又是一回事,王信本身就对这些道理通透,又有林如海的教授,加上这两年从南到北,从地方到京师,再从京师到地方的经验,倒也混了个门清。
王信逛了逛宁武关,叹道:“宁武关才一二百守军,哪怕有山隘之便,万一有胡人大部入侵,恐怕连一日也支撑不住。”
支撑不了一日,自己就无法救援。
听到王信的担忧,吴士功不置可否,他也打听过这位新来的将军,听说出自勋贵一系,背后来头不小,心中虽然嫉妒,但也无可奈何,指望着交好。
因此说道:“咱们的补给由太原供应,朝廷负担军饷,如今是军饷也拖欠,地方的粮饷也拖欠,士兵们连肚子都吃不饱,能跑的早就跑了,剩下的也不过是混日子的老弱罢了。”
这守备倒是实诚,算是给了自己一个交代。
王信摇了摇头。
有些话说出来,就有些惹人恨了。
因地制宜,有些事情当然不好,比如自己投靠勋贵,如果都像自己一样,武将投靠勋贵,最后就是勋贵死灰复燃,重回大周开国之初的态势。
要说太上皇的许多举措,从实际效果出发并无错,反而是对国家长治久安有利的。
就是这大周,百年承平总不是假的。
只是任何事都有代价。
享受了百年太平,坏的一面自然也要承担。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