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就当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因此,在刘挽看来,听董仲舒讲课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别说刘挽听得津津有味,刘彻何尝不是如此。不过,相比于刘挽一味的听,压根不敢提问,刘彻是个有惑必问的主儿。
董仲舒在讲《春秋公羊》时,刘彻问起董仲舒为何偏爱于《公羊春秋》。《春秋》是为鲁氏《春秋》,孔子所著。都说微言大义,因此《春秋》所载十分简洁。以至于生出了注释的版本,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董仲舒独爱于《春秋公羊传》的原因,刘彻很是好奇。
“左氏褒贬或有不确之处,但所述事实,都是根据古代正史,如果不明事迹的始末,何能臆断是非。然《左传》多载神鬼之事,多有失真。谷梁子与公羊同师,文比公羊更少,但有些精义,或为公羊所不及。《公羊传》自子夏到公羊寿,经过六传,皆是口耳授受,又加经师附益,难免不失圣人之意,然而大义相传,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某甚以喜之。”董仲舒明白刘彻是在试探,亦无妨,他偏爱于《春秋公羊传》并无不能告人之理由。
刘彻点了点头,算是接受了董仲舒的答案。
可是刘挽也注意到了,董仲舒是指责《左传》多记鬼神之事,多有失真不假,却也一再强调所谓的天人感应。什么是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
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所以,董仲舒算是一个有神论者。不信《左传》的神鬼之说,又相信天人感应,董仲舒够矛盾的。
很明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