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鼻子骂啊!
当时陛下没有处罚他,甚至收回成命,他愈发觉得秦王明辨是非,可图大业,于是尽心辅佐,助他灭六国而定天下,创统一大业,当年那谏书早被选择性忽略了,结果这时候被水镜点出来,听意思是后面还要专门评讲。
李斯表示:……
虽然他很高兴自己的作品可以流传到后世并成为学子们学习的范本,但他并不想在自家陛下面前被公开处刑啊喂!
按理说供奉于秦多年,李斯也明白始皇陛下不是小心眼的人,不然当年也不会采纳他的意见了,但是……看着上首玄衣肃立威严深重的帝王,他低下头。
别问,问就是敬畏。
【最后一句大家非常熟悉,借用了周公的典故。周公礼遇贤才,一饭而三吐哺。曹操在这里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同时又以“天下归心”,表明自己的最终目的——他想要结束汉末动乱,使天下再次恢复统一。这就是曹操的第三重忧思,忧天下未定。】
嬴政微不可察地点头:确有壮心。
刘彻撇撇嘴,挟天子以令诸侯还不是乱臣贼子吗?以及汉末动乱到底是什么能不能讲清楚!
李世民敲着桌子认真评价:做将帅,曹操的能力绰绰有余,但要想以此做天下之主,却是显得有些不足了。
朱元璋想起元末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感,赞同地点点头:天下未定百姓就难逃苦难,可惜曹操的愿望是实现不了喽!
水镜画面变换,将三重忧思分列一侧,继续讲到。
【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都明白了,下面我们来试图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境,曹操写这首诗有具体场景吗?他的目标读者是否有具体指向,他希望目标读者看到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曹植眼中闪过一丝兴趣,猜测道:“应是父亲驻军之时宴饮所作吧?”
北宋。
苏辙支着下巴问他哥:“兄长,你觉得这首诗作于何种情境?”
苏轼看了他一眼,笑道:“当时景况难以推断,若依我来看的话,当在赤壁之战前夕,魏武作意锐不可当啊!”
元末明初。
罗贯中在书斋门口听水镜大谈《短歌行》,他最近恰好在翻三国史料,想要写一部演义作品,根据他目前查阅的资料来看,这首诗应该作于赤壁之战前,嗯,就定在正式开战前夕吧!也好安排情节。
他又叹了口气,听水镜中这后世女子的话,似是对曹操颇为欣赏,然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