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手执卷,开宗明义“何谓诗起于风、雅、颂,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五言,既而又有歌行杂体,沈、宋律诗。有绝句,有杂言,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
“古今诗体几经变动,格式韵律或有不同,归根究底,不过因意而动,有感而发。山川水色,风霜雨雪,皆可入诗。”
一连串的诗体格式让蒙童们眼前冒出小星星,不过,徐夫子的话他们倒是听明白了。
总之,写诗就是以某种形式抒发感怀,不同诗体要符合不同的格式和韵律。
徐夫子放慢语速,又讲起如今主流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以及诗句的平仄,末了方道“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
考虑到弟子们都是初学者,他并未深入,只是随口总结一句,开始重点讲朗朗上口的简单对韵。
在他的描绘中,属于诗歌的世界向谢拾展开。天与地,云与风,朝雾与晚霞,晓月与夕阳,花草树木,青山溪流平日随处可见的景象,都被赋予了别样的意象。
若说三百千的反复诵读带给谢拾的只有读书的枯燥与无聊,那么纷繁浪漫的诗歌意象就令他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他的意识不断纷飞,仿佛又体会到昔日于光怪陆离的无穷梦境中自由徜徉的快乐。
上九天、下五洋、揽明月、乘鲲鹏
听夫子讲诗,对他而言是一种享受。谢拾情不自禁闭上眼睛,嘴角悄悄上扬。
全心投入的小模样取悦了徐夫子。
讲了讲常见的诗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