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萧红本人来说,她在为慈祥、可爱、温和、慈悲的老祖父立传。在曲笔隐约处,我们看到了这一老一少的孤独。整个家庭在荒凉之中,老人以幼小的孙女为乐,幼小的孙女以温和可爱的老祖父为依靠,剩余的都成了人世那沧桑的荒凉。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一连用了好几个“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萧红在这里强调什么?我认为作者在强调这个院子里生活的人心态的荒凉与院子并不想作者眼中所写的那样有趣。人事情态的荒凉,流言碎语的荒凉。如果说张爱玲描绘的是个体人世的荒凉,那么萧红描绘的是一个底层社会的荒凉。这种看似粗略的文字却给人一种诗意的想象空间,令语言化为一直锐利的箭钉在读者的心里。
在萧红的前半生中,家庭的矛盾与个体的人生追求造成她的离家逃荒而去。父亲的冷酷与继母的冷漠是她心底最伤的痛。可以说,以当时她并不明确的个体人生追求还无法让她有离家的勇气,更多的是家庭的冷漠与荒凉让她一心想寻找温暖。在老祖父尘埃落定后,家里那唯一的温暖也消失了,萧红处于温情饥饿状态。萧红需要温暖,而家庭无法给予她,她就不停的寻找,出走的真正原因在于寻找温暖。可以说,萧红一生都在寻找爱与温暖的路上。
亲人的爱不可能有了,对女子来说最渴望的莫过于男女之爱,夫妻之间的温暖。在这条路上,萧红更是伤痕累累。先有王恩甲,而后是萧军和端木,这三者最终萧红爱的是谁,谁又爱萧红呢?从萧红现存的文字里,我们看不见汪恩甲的描绘,端木的也很少,最多的是萧军。在现在萧红散文集里我们看到第四卷里有致萧军的四十二封书简。读这些书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世界,一个女性对所爱的人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萧红对萧军的关爱从信里那些细枝末节可以看出来,小到要从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的日本给他寄枕头,起居饮食一一关心到。他们两个人是患难之爱,勿庸置疑的说两个人真爱过,但是最终是什么导致最后的决裂?应该从某一点上说,没有萧军很可能就没有后来文坛上的萧红。当萧军从那个旅店把萧红带走的时候,我想那个时候他们是真正相爱的。在萧红书简上有这么一句话描写她和萧军的感情:“在人生的路上,总算有一个时期在我的脚迹旁边,也踏着他的脚迹。总算两个灵魂和两根琴弦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