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如果不问后来,恐怕导演会让人骂死,编剧也会被人踩扁。幸而有个后来,这个后来让关锦朋这部作品成为经典,这才是李碧华的文学作品的出奇之处,也成为张、梅二人的代表作。
后来是如花死后在阴间一直寻不到陈振邦,寻不到她的那个他,她不喝奈何桥上孟婆的“忘魂汤”不去投胎做人。这一寻便是五十年,孤魂野鬼的飘荡半个世纪,可是依旧两茫茫,没办法她重返阳世,到死地去寻他。他们在前世约好了“三八一一”的暗号。在三月八日那天她登报寻人启事,可是在那一天为见赴约的他。这里有一个情节:如花在阳世的时间长了,精力也来越弱,可能面临着魂飞魄散永世不得为人的危险,但是她依旧固执不懈的寻找。可是最后得消息却是陈振邦当年没有死,依旧活在人间。
寻到后的陈振邦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年轻风流潇洒的十二少。老态龙钟的陈振邦龟缩在片厂的一个角落,落魄的身姿,褴褛的衣衫,龙钟之步,凑着火在抽白粉。为鬼的如花看后,百感交集。当如花抽身离去时,陈振邦追了几步,口里喊着:“如花,如花原谅我为什么留下我,让我受苦呢”这几句话溢满了沧桑与无奈,凄凉之意回荡不绝。
谢幕之后,我再次的望着屏幕久久发呆。不为那个如花,而是为那个陈振邦。陈振邦不死好像某个时候成为一种谴责,其实我看来未必,活着是生活,死才是戏剧。对陈振邦来说如花是他的前世,而活着成为今生。自古艰难惟一死,但是“死”过一次的人很难再有勇气死第二死。死,要有莫大的勇气。对于女子来说,心爱的男人死了,如果一次寻死不成,她有勇气死第二次,但是男人相对来说或许就没有如此勇气了。爱情是女子的信仰,对男人来说最实质的意义或许是活着。这或许就是“痴心女子,负心汉”吧。但话又说回来,活着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气。我觉得活着有的时候比死要更拥有勇气,在生存没有任何寄托的时候,面对着空茫茫的世界,还要坚韧的活下去。
生活对世界上每个人来说并不是戏剧,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奋斗了不一定就能成功,流过血汗了不一定能得到鲜花荣誉。当你做到了别人做到的一切,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一样的成功,可能我们面对的依旧是从前的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