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里都是沉默严厉开明的。从小到大父亲没有打过我们弟兄一下,但我们却始终感到他的严厉,不敢与他亲近。
我们那儿是孔孟之道的根据地,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的身上仍残留着孔孟烙印,在农村这种烙印更为深重。比如婚姻,仍然保持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这种朴素观念,曾被我们激烈抨击过,可当成年之后蓦然发现它已流淌在血液里无法根除,我们甚至拿着这种观念处事对人。仁、义当先是父亲对我们的训言。
父亲没有文化,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洗礼。他接受了儒家的核心——仁、义,却外在接受了新的文化,他就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合理,应该丢弃。在婚姻这一点上,父亲给我们开了一路绿灯。
在家乡,男孩大部分在十二三岁就要订亲。我与大哥在这个阶段也受着这样的冲击,但我有幸逃脱,而大哥却落网。在他十五岁左右时,父亲由于实在无法推脱老友的面子,给大哥订了一门亲。十几岁的孩子实在是无法把订亲与婚姻联系起来,大哥懵懂未知,稀里糊涂的便成了人家的准女婿。
那个女孩没什么文化,大哥与她进行了十多年的沟通,却丝毫没有爱情迹象。这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但父母之命在那里,大哥又不会轻易启齿说起婚姻。
我父母都非常喜欢那个女孩子。我们兄弟远游在外,他们也怕年纪大了,身边没有一个人。人愈老,乡土观念便愈重,他们曾经对我们说,你们爱怎么飞就怎么飞,你们还年轻。我们年纪大了,就生在这块土地上,死在这块土地上,哪里都不去。
大哥在二十四岁的时候才找到自己的爱情。他想给父亲说却又犹豫不决,怕父亲不同意。他是个孝子,并且是家里长子,做事甚是稳重。他不想伤父母的心,却又实在无法忍受将来没有爱情的婚姻。
礼教在中国某些地区是甚严重的,它一直禁锢人的心灵,在几十年前就有人呼唤打破这吃人的礼教,但礼教在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