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连萧砚这种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某为大梁重将,又如何做不到?
杨师厚极早就开始追随朱温,每次大战,杨师厚都必是朱温的开战先锋,朱温称帝后,杨师厚更是当仁不让的被朱温提拔到了最显要的武将位置,多年来替朱温东征西讨,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是朱温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大梁朝廷的“台柱子”。
整个大梁朝廷,武将行列中若杨师厚排在第二,没人可排第一,他的地位如此高便罢了,朱温更是将整个西面行营都交给他节制,手握大梁三分之一的藩镇军,杨师厚如何不膨胀?
朱温不倒便罢,朱温既然倒台,杨师厚岂能没有野心?
整个大梁朝廷中杨师厚唯一惧怕的皇帝都在一夜中被迫退位,杨师厚又哪里还有什么忌惮,更别说甘愿把兵权交出去对着一个区区萧砚低头俯首。
在原历史时空中,朱温死后朱友贞继位,拜杨师厚为邺王,凡朝中事,必先与杨师厚商量,故杨师厚矜功恃众,擅割财赋,选军中骁勇置银枪效节都数千人,给赐优厚,是为杨师厚个人的私军,且这支私军战斗力极高,在史书上一度被评判为五代时期最能打的军队,杨师厚此后也彻底拥兵自重,自专其事,俨然就是大梁第二个朝廷。
在原时空杨师厚都要做的事,换到了当下,也没有理由不做,且他自认师出有名,乃奉诏清君侧,不比萧砚这厮矫诏更有名目?
杨师厚此时捻须沉吟想着琐事,与他对坐之人,也就是他的幕僚兼部下将军王舜贤,此刻亦是久久不言,仿佛耐心在等着什么。
良久之后,一背负认旗的小校快步走进衙署,抱拳道:“禀太尉,灞桥定霸都部已引兵西进,其统领田道成临行前遣使城中,要本部调动五万石粮料支援武功一线。”
“好!”
王舜贤一拍身侧桌案,挥手遣退小校,径直快语道:“果如太尉所料,一旦蜀军威逼武功,西面军情必然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