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仙向它们靠近的脚步声。从此,孙思邈与医药和太白山开始结缘,历史的医学脚步为此一轰鸣。
太白山是座宝库,孙思邈不但学成医术治疗好了父母的病,还发现了这座百宝药山的妙处,这里的一草一木好象跟人间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着直接的牵连。草木就等着有缘人把它们带至人间。
那时,山区的老百姓难解之症很多。比如,有的人白天视力好好的,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孙思邈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不少,老百姓狩猎来的猎物多是清干净五脏后,卖给有钱人家,换回些柴米,以维持生计。又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他就让夜盲症病人多食以往要废弃扔掉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同时,在当地也有不少富人找他看病。孙思邈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他把这种病症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穷人吃的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因为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孙思邈在治疗好穷、富之人病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五谷杂粮里有精气神儿,甘中有苦,苦中有甘的道理。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
为人治病“皆如至亲”之想,为人治病皆用“肝开窍于目”之方。“医为仁术”的道理在孙思邈处得以具体、真实化来。他的百年中,有名不为名所累,数辞高官厚渌;他的为医之道中,蓖谷草根皆为良药,富贵贫穷皆是众生。一千多年来,世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