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尔衮原本正带领大军与朱慈烺大军在正面激烈厮杀,双方一度胶着,明军的三面夹击让清军骑兵的优势被大大削弱。
此时,明军依靠两翼骑步协同作战,渐渐平衡了骑兵与步兵之间的力量对比,而清军主将赫尔木的阵亡更是令士气大跌,骑兵的优势难以再发挥作用。
然而,当常青山的部队打入大营,焚烧清军的帐篷并放火烧连营时,局势瞬间变得更加危险。
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整个清军大营仿佛陷入了地狱,明军的火力以及突袭的震撼效果,给了多尔衮极大的压力。
看到大营被焚烧,常青山部的气势如同千军万马压过来一样,令多尔衮顿时意识到大势已去。
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可能中了明军的埋伏,但他并未想到,局势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急转直下。大营被火焚,远处烟尘滚滚,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是多尔衮,也无法继续坚定进攻下去。
毕竟,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深知,继续留下来只会是自取灭亡。于是,他果断下令撤退,带领部队迅速后撤,朝着辽中的方向撤去。
当战场上的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时,清军的溃败几乎是瞬间的事情。就在朱慈烺带领明军稳步前进,接连击败清军的那一刻,整个清军阵营的抵抗力几乎在一瞬间瓦解。
刚才还在鏖战的清军士兵,似乎突然失去了斗志,兵刃纷乱、马匹奔腾,完全没有了丝毫组织和纪律。
战场上,那些清军骑兵和步兵如同丢盔弃甲的败军,不顾一切地四散而逃,原本气吞万里、气吞山河的清军,转眼间成了溃不成军的草芥,溃败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这场战斗的转折,似乎是发生在一瞬间,和朱慈烺的前期判断一致,清军的军心不稳,战斗力在面临强大压力时迅速瓦解。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