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自己带兵撤退,一切或许还能挽回。
然而,随着明军骑兵的强势反击,他很快意识到,这一撤退并非那么容易。
明军的合围之计已经渐渐形成,清军若此时贸然撤退,必定会被明军的骑兵分割包围。
于是,济拜只能采取战术上的调整,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打退一波再撤”的方式,尽力拖延时间,并指派塘马带着张砺的部队前来接应。
济拜并非头脑发热的草率指挥官,他经过多年的战场经验积累,早已练就了一套应急处理的策略。
在看似危急的情况下,他并未选择盲目行动,而是稳住了心态,迅速分析当前局势。
经过短暂的分析,他明白了明军的合围计划已经初具规模,但他依旧有机会在明军完成合围之前先发制人。
他当机立断,指挥麾下的精锐部队展开阻击,力图拖延明军的包围进程,并利用这一点,破坏高杰所部的合围阵线。然而,尽管济拜能够临危不乱,并采取了有效的战术应对,局势已经越来越复杂。
他知道,尽管一时的拖延可以避免即刻的溃败,但随着明军兵力逐渐集结,一旦他们的合围完成,清军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届时,除非得到范文程的增援,否则他们别无选择,必须撤退,以保全自己和剩余的兵力。
事实上,济拜和杨高的兵力并不占优,尤其是在面对明军精锐骑兵的反扑时,清军的劣势愈加明显。
尽管清军在初期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随着明军援兵的加入,局势逐渐转向对明军有利的一方。
范文程和济拜虽然掌握了一些有利的战术布局,但在整体战略上,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漏洞——他们低估了朱慈烺的决心,也高估了自己对明军反应的掌控能力。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