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怕如今的澳大利亚已经和原历史不一样,因为损失了加拿大和半个南非,英国加大了对澳大利亚的援助和移民,甚至给当地建立了大量以钢铁业为核心的重工业,要知道,去年澳大利亚的钢铁产量就超过了四百万吨,妥妥大英核心工业区,
但这依旧比不上印度,单是钢铁产量,加尔各答和德里等地加起来就超过了千万,这还不算印度的大量财富和每年供应英国本土的天量棉花和各种维持低物价的廉价工业品,可以说,此时的印度,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是整个欧联的大后方,有了印度,他们就可以随时补充损失,至于人命,印度有的是人命。
而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制定两线战略的时候,唯独把仅有的三千架战机都分配到了楚国,就是为了攻打印度用的。
这个时候,让他们缓缓,怎么可能??
而在对面的于海华则是冷静的表示:
“印度被英国人统治这么多年,人口众多,而且当地的气候,人文,我们其实都不算太熟悉,更重要的是,英国人明知道印度距离我们这么近,为什么不防备,据我所知,除去印度本身的一百多万伪军,还有超过五十万的英国正规军,而且还在不断招募人手。”
“更重要的是,印度毗邻东罗马的中亚,英国人随时可以从当地调兵,这个时候我军一头扎进当地,实属不智。”
“依我看,南下攻打澳大利亚后,立马收缩聚集力量,进军马来亚,威胁马六甲,然后再聚兵于楚国和缅甸,让英国人不断增兵,随后在锡兰发动海空攻势,彻底瓦解英国人在印度洋的统治,让我军战舰可以自由进出-——”
“随后进入西亚,直接将远东的军力调集过去,打掉西方在西亚的统治,如此,小小的印度,缺少海权保护,单靠中亚运输,又能把多少资源运到欧洲呢??”
于海华说的滔滔不绝,对面的郭宏信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