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的,这里的住户,也大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儿的农民。
后来政府将这块地,连带着周遭的几块地,划了出来,建了三所高校,也就几十年的历史,和那些动辄八十九十上百年的老名校相比,不值一提。三所高校相离的不远,连成一条线,呈半圆环抱状,在这面积辽阔的西郊,显得形单影只,孤苦伶仃。与位于市东边,高校聚集稠密的大学城相比,当真是顾影自怜的‘落难三兄弟’。
相较于我所在的学校,市东新开发区的大学城距离我家更近,如果当初去了那边上学,平时回家不用汽车公交,更不用地铁,直接骑个单车就绰绰有余。但即使是这样,西郊的这片地也被三所学校带了起来,不说一般的居民商品房,就说这街道两边的门脸商铺,租金价格就不便宜。
原先本地的那些老住户,那些村子里的人,都纷纷的做起了学生的生意,附近的小吃店商品店一半以上,都是村子里的村民在经营。那些本来一两层高的平房被加盖到四五层,全都租给了有需求的大学生。真应了那句亘古不变的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是靠学校吃学校。
虽然西郊这边偏僻,高校也不多,但并不荒凉,慢慢的形成了,以三所高校为核心的商业带,即使无法与几十所高校聚集的东大学城相比,那也算的上是相对繁华的独立小天地。在这里上学倒也安逸,除了位置偏了一点,我倒也没觉得真差到哪里。
学院街是学校附近比较有名的步行街,因为离我的学校不远(只隔了一段马路几条街),所以取名为学院街。学院街的两侧全都是两三层楼高的房子,店铺鳞次栉比,一个挨着一个,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一应俱全。可能因为本身地处郊区,位置偏僻,再加上面向的都是正在读书的学生,所以价格上倒也不贵。
平时要是搞些活动啥的,和舍友同学一起来,那更是划算的很。这些商户心里也有杆秤,摸得清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做起生意来,倒也显得得心应手。大都是薄利多销,很少有那种坚持走高端高消费,特立独行的傻帽傻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