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一座山,十里一条河纯属正常现象,而这种天然分割的地形,征伐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以这时代的交通条件,你走两步就遇到一条找不到渡口的河,走两步就遇到一片湿地烂泥地,有时真的没招。
军队和单人不一样,军队过河没那么好过的,有时一条小河把一条军队挡上三五天都很正常,更是十分容易导致补给送不上来,军队走着走着自己就崩了。
战国时代的曰本军队采用的办法,就是硬走,走到哪抢到哪,村里的米要抢,杂粮要抢,鸡也要抓走,不然补给不够,而更重要的是,屁股后面有这么多“天险”,万一打输了,想逃跑减少损失都很难。
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尾张之虎”织田信秀带着万把人去攻打稻叶山城,一不小心被斋藤道三打崩了,被人一路追到河边,结果没桥,七八千人抢那么几十条船,当场就淹死了上千人——正面交战都没死这么多啊!
原野不肯坐船过河也是这个原因,他可不想走织田信秀的老路。
这天下没有必胜之仗,未胜要先虑败,哪怕弯津军足够强也要坚持保证后路通畅,保证就算战事失利也要有退路,所以他是一定要造了桥才肯率军过河的。
背水一战,决死反扑,大获全胜这种事,放在小说里看看热闹就行了,他手下的军官要敢这么做,他第一个送他上军事法庭,枪毙时间少于五分钟就算他的错。
这种人枪毙了绝对不冤。
大概,他这种人是当不了名将的,他还是喜欢“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认为这才是打仗的正道。
稳扎稳打,没必要弄险,想方设法削弱敌人,日日积累训练自己,只打有把握之仗,哪怕就是暂时失利,也不能伤筋动骨。
当了这么多年弯津军的统帅,他也算有自己的战术指导思想了,也有可能是落难初期几次被迫拼命留下的后遗症,而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弯津军也没让他失望,越来越精干。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