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修整到安装要求,就可以填入火箭弹,充当飞行燃料。
至于火箭弹,那更简单,原野的火箭弹就是个带飞控装置的铁皮筒子——再简单的铁制尾翼和竹制平衡杆也算飞控,而弹头就更好说了,因为损毁目标是古代木船,里面装的是也是黑火药,仅就是为方便其爆燃,添加了一定量的助燃剂,像是松油之类。
引信则是硝化延时引信,具体原理和火绳类似,只是烧得更快一些。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简化缩小版的“康格里夫火箭”,射程大约2公里,就是难以瞄准,落点散布极大,需要用数量弥补精度。
嗯,火箭古代就有了,宋代的“霹雳火”以火药推进能飞300多米,明代“一窝蜂”能飞500多米。
外国也有,比如康格里夫火箭的原形“印度竹质火箭”,以竹筒装填药柱发射,据说能飞1500米以上(数据存疑),而到了康格里夫火箭正式成型,射程大约在2500米,拿破仑时期以及美英战争时期都大规模应用过。
这玩意在现代看起来是有点蠢了,毕竟现代火箭弹有制导,各种助燃剂、推进剂也先进,随随便便就能打个百多公里,但原野觉得在十六世纪中期也基本够用,就是以现在的制作能力,火箭弹造得很慢,也很贵,还十分危险。
他没办法制造真空,浇铸过程中很难避免产生气泡,导致良品率极低。加热火药的危险性更不用多说,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工人才能操作,就这样还老出生产事故,自投产以来已经伤残了十余人,而且他这边还要涉及到技术保密问题,只有只能进不能出的“老年死士工厂”才拥有生产资格,所以……
他憋出这项工艺已经一年多了,修正性的试射都进行过四五次,但储弹量只有六百多枚,和拿破仑时期的英国,能一狠心拿出两三万枚来去给丹麦洗地不可同日而语——人家那是有工业革命基础,全国搞生产,他就用隐秘工厂偷偷的造,根本没法比。
同时,为了省钱以及提高良品率,他还把药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