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却并不利于夏国科学家的整体培养。
毕竟像是李暮这样的科学家,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个。
前无古人,后大概也无来者。
要是不抓紧培养一些年轻人,恐怕再过个十几年,李暮研究的东西都没人看得懂了。
钱五师继续说着关于高空台的研制情况:
“目前高空舱、供气系统、排气系统、结构支撑系统和测控与监控系统等,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
“大问题暂时没有,不过小问题一直没有断过”
“就比如高空舱的密封舱体,需承受巨大内外压差,我们现有的有限元分析和仿真技术都不足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钱五师将这段时间以来高空台的研制进度,以及遇到的各种状况,简单地叙述了一遍。
并且在最后自信地放言道:
“最多2年的功夫,我们国家就能拥有自己的高空台!”
那么多研究人员不舍昼夜地进行研制。
2年完成,并非虚言。
“那我得提前恭喜李顾问,又为咱们国家搞出了一项战略重器啊!”郭淮在一旁忍不住赞叹道。
他虽对航空航天了解得不多。
但高空台的重要性,还是十分清楚的。
“我就是出个方案,真正研究的都是那边的研究人员,他们才是建造出高空台真正的功臣。”李暮笑着道。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