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而类似疾控中心,在研究病毒的时候,一般就会着重于病毒的“传播方式”、“毒害性”、“感染几率”等实验研究。
而对于研发药物的药企来说,重点则是主要放在“蛋白质成分”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上。
原因也很简单,病毒的“蛋白质成分”保护着核酸,也为核酸提供伪装、变异、物质等功能。
只要研究清楚其蛋白质,找到识别其蛋白质的方式,接下来不管是通过直接击穿蛋白质破坏核酸,
还是通过抑制蛋白质生成,让核酸无法获得营养物质迫使其“饿死”;
都能有效的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实现消灭病毒的效果。
所以,各个不同机构之间对病毒的研究方向也是不同的,研究的侧重点也是完全不同的。
想到这里,张扬忽然有些感慨。
之前一直在想“t14肺炎病毒”在模拟器出现时是2018年了,为什么过了这么几年国内似乎都还没有发现t14特异性蛋白的存在。
现在想想,扪心自问,即便是青山药业要针对“肺炎病毒”研发一款特效药,大概率也不会对这个看起来没有太大作用的“t14特异性蛋白”展开深入的研究,自然也不会发现“t14特异性蛋白”能诱导“肺腺癌发病”的秘密。
毕竟“t14特异性蛋白”既不属于“物质输送类蛋白”、也不属于“保护核酸类蛋白”,隐匿性、迷惑性太强了。
自己都如此,更别说普通疾控中心了。
唯有像挪威“阿德列夫”这样顶级的肺癌生物实验室才有可能发现“t14特异性蛋白”的存在,而恰好国内这种顶级而专业的生物实验室太少了。
不,应该说没有。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