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芽冒土, 沉寂的森林一夜热闹起来。初春的早果挂树, 野菜生得漫山遍野, 在采草药的路上,他们甚至还打了一头饥不择路的大野猪, 生产队的社员们在劳动后齐聚一堂吃肉喝汤。
尽情挥洒汗水后,尽兴吃肉的边疆人民画卷跃然纸上,令周主编远隔千里仍体会到了些许北疆的凉爽和乡亲们的热血。
多么勤劳的人民啊, 多么淳朴的人民啊。
多么无惧无畏、生机勃勃的生活啊。
手指轻轻点了两下报纸, 引得小编们抬头注目,周眉英才抬起头道:
“这篇文章不错, 小王,你给《内蒙日报》打个电话,要一下投稿作者的地址,咱们看看能不能转载一下。”
小王接过报纸看了看, 惊异道:
“林雪君同志的文章, 我在好几份北方不同城市的报纸上看到过, 转载刊登的次数可多了。她的产量倍儿高,写草原的、兴安岭的都有,倍儿有意思。”
“是吗?你都找出来给我看看。”周眉英立即来了兴趣。
“我这就去找。”小王站起身,当即投身到一堆买来的各大小报中。
…
隔日早晨,周眉英主编早早来到编辑部,发现编辑小王居然比她来得还早。
“这么早啊,怎么样?林雪君同志所有刊登的文章都找出来了吗?”周眉英找到自己的大茶缸,一边往里面捏茶叶,一边询问工作。
小王摩拳擦掌,似乎早就在等周眉英问这个问题了,他一脸激动地抖着一沓来自北方各城市各省的报纸,跑到周眉英面前道:
“周主编,转载林同志文章的报纸有这么多,你看。”
说罢,一份一份地摊开在周眉英面前,接着又指着一份登载了林雪君情况的报纸道:
“林雪君是咱首都的知青,才16岁就响应领袖号召去支边了。为了付出最大的贡献,以学生之身体验最艰苦的劳动生活,她自己主动选择去偏远的呼色赫公社。”
他又一把抓过一张地图,手指到地图最北边雄鸡鸡冠子处,感慨道:
“周主编你看,这里紧邻苏联和蒙古边境,这边是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这边是广袤大草原,我专门打电话问了,可艰苦了,冬天零下四十度都是常有的事儿,那边就算是城市也都没啥楼房的。
“我还给那边知青办打了电话,说那边许多山里人、草原人才开始识字,科学耕种和科学放牧、改良牲畜品质、牧草品种啥的特别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