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仔细想了想,似乎也的确是这么一回事。
一方面杜甫是以诗写史,现实性更强,也更有时代意义。
另一方面他把律诗这个体裁发扬光大,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在艺术性上也更为高超。
杜甫能压过王维一头,不算让人意外。
但问题是——
李白啊!
诗仙李白!
那个从北大的读书交流会开始,就一直被顾知书挂在嘴边,吊足人胃口的李白,啥时候能让听众们目睹其真容?
一直都说李白是写诗最牛的人,写欧阳修有提及他,写王维有提及他,写很多牛哄哄的历史人物时,都有提及他!
仿佛此人已经是天下公认的写诗第一人。
就连杜甫,按照顾知书在节目里的意思,他的伟大是在身后才被后人追封铭记的,杜甫的诗在当时因为太风格独特,反而让同时代的人号不着脉,没有获得匹配的名声。
的确,杜甫的伟大,在于他为百姓发声,为天下寒门呐喊。
但在那个时代,掌握了舆论话语权的权贵士人阶层,又有几个人是真正心系百姓呢?
杜甫声嘶力竭的呐喊,在他们耳中,也许不过是一个笑话罢了。
如果说,凡事都有两面性,大唐亦是如此。
那杜甫的诗,他所写的史,只是记录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混乱、颓废、沉沦、幽暗的一面。
可所有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要说拎出来一个夏国文明最强大昌盛的朝代,汉唐,必占其中一席!
从情感上来说,杜甫的诗,注定不会被人们所喜爱,所津津乐道,被时常挂在嘴边,在和朋友闲谈喝茶时背诵。
因为它太苦了。
苦到了极致,如同一剂中药,虽然是苦口良药,明知功效卓着,但要把它喝下去,还是得硬着头皮皱起眉头。
然而,杜甫的诗越是苦涩,越是深沉,越是绝望,就越是让人不由得在内心期待,极致黑暗的另一面,到底是什么?
就如同黎明前的黑暗,虽然深沉,但却在黑暗中酝酿着澎湃生机,带给人无限的希望。
李白和杜甫,一个象征着大唐的光明,另一个见证了大唐的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