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鹊桥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歌作品,其实都是顾知书的原创。
之所以假借一个不存在的历史人物之口,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推广,是一种另类的营销手段。
反正,无论你怎么解释,人们都只会相信自己亲眼看见的事物。
当所有人都只看到你顾知书在口若悬河,而尼采、普希金、秦观等查无此人时,自然而然会将署名权安在你顾知书的头上。
从而实现名利双收。
比起自己来为这些作品声嘶力竭地呐喊,这种被动享受读者们“黄袍加身”的行为,反而更具戏剧性和影响力。
当然,安卉也没有“揭穿”顾知书的打算。
反而她有配合对方演出的充足理由,毕竟,出版社也是要考虑新书宣发效果的,不是吗?
除此之外,她也乐意在心中保留一个“尼采”的形象。
假如尼采的脸变成是顾知书的话,她会有幻灭感的。
自欺欺人的感觉,有时候真是相当不错!
但读着读着,安卉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
似乎,事情的进展,和她来之前的构想,有那么“一点点”的出入啊。
顾知书在前言之中,为尼采写上的生平概括,是不是也太详细了点呢?
他写了尼采的童年,4岁丧父,造成了他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喜欢在郊外踽踽独行。
十岁开始写诗,一年之中写了50多首,晚祷的钟声、父坟、生命的无常、幸福的虚幻,这些都是十几岁少年创作的主题。
他写了尼采对音乐的爱好、对古典文学的精通、对爱情的羞怯、对挚友的攻击和批判等等。
尤其是前言之中,还提及了尼采的另外两本书——
《悲剧的诞生》以及《权力意志》。
最后,更是重点描写了逝世前尼采因精神病而疯狂悲惨的晚年:
他走出寓所,看见一个马车夫在鞭打马匹,于是他冲上前去,护住了那匹马。
随后他就昏倒在地,醒过来时已经疯了。
途经水上城市时,他站在桥上诵读了自己的优美绝唱——
我的心弦被无形地拨动了,
悄悄弹奏一支船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8页 / 共1110页